进入90年代以来,社会生活及文学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文学界对这种变化的评价和看法很不相同。由杨匡汉先生主编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为主要作者、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“90年代文学观察丛书”近日面世,力图对90年代文学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论。
“90年代文学观察丛书”可以说是国内第一套专门针对“90年代文学”进行论述和研究的学者丛书,它由10个专题研究构成,详细描绘文学在90年代的纷繁图景,包括《繁华遮蔽下的贫困——九十年代散文之路》(楼肇明著)、《走向边缘的诗神》(刘士杰著)、《仿真的年代——超现实文学流变与文化想象》(陈晓明著)、《城市像框》(李洁非著)、《双调夜行船——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》(徐坤著)、《批评的增长与危机》(贺桂梅著)、《画在沙滩上的面孔——九十年代—世纪末文学的报告》(王绯著)、《九十年代的文学地图》(张志忠著)、《精神的出场——现实主义与今日中国小说》(周政保著)、《母语与写作》(?乐著)。
这是一套有关90年代文学有分量的发言,尽管这种发言是代表作者自己的意见,但选择的却是有建设性的、有审美价值的、能引起人们兴趣的当下话题。丛书主编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匡汉先生介绍说:10个专题是经过调查研究、反复商量和探讨之后才确定的,丛书本身是个松散的组合,作者都是对这些专题有专门研究的人,丛书充分尊重作者的学术观点,分开来看是本专著,合起来又是个整体。之所以组织这套丛书,是考虑到90年代文学在整个建国50年中的特殊性,前17年文学、27年文学虽然有成就,但局限性很大。80年代的文学尽管开始注重社会性的因素,但还是受政治的影响,只有到了90年代,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,文学从一元走向多元,在多元并存的格局中,还有多种可能性和选择。作为研究者,对这一切应该有自己的看法、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取向,有理性的观察和梳理。作家和读者是旅行家,而批评家应该是画地图的人,为人们指出亮丽的或失落的景点。
国内有作家认为,中国的当代文学批评比中国足球还差,创作有一流的水平,而批评没有。对此,这套丛书中《城市像框》的作者李洁非,平素既作文学批评和研究,也写小说,他说:作家和批评家不谐调,不止中国如此,古今中外皆然,双方的立场不同,对象不同,作家需要批评的角度不是批评家唯一的角度,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问题。其实从中外文学史来看,创作和批评的关系始终是平衡的、相互呼应的,创作是强势时,批评也会是强势的,反之亦然。进入90年代以后,批评不如80年代密度大,文学创作也有很大变化,把90年代文学专门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的批评还没有,从这个角度来说,“90年代文学观察丛书”拔了头筹,填补了一个空白。